9月26日,由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史哲经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召开。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浩出席活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原校长樊丽明,山东大学副校长吴臻,山东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曹现强,教育部高教司二级巡视员、人文社科教育处处长张庆国分别主持会议。
王浩在致辞中表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及教育部有关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要求,持续加大文史哲经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全方位强化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二是全链条推动拔尖人才培养,坚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保障一体化推进;三是全周期加强研究实践,以项目为引领,推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未来,山东省将继续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为契机,联合省内高校组建学科发展共同体,大力推动省属高校实施地方高校“101计划”,力争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走在前列。
李术才介绍了近年来山东大学改革发展的成绩以及在新文科建设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建设成效。他表示,加快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关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近年来,山东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构建形成了以“六堂一院”为引领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未来,学校将持续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拓展选拔视野、创新培养模式、强化支撑保障,着力打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山大方案”,努力选拔培养更多“顶天立地”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代表围绕核心课程教材、核心实践项目、核心师资团队等关键要素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及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主题,交流和分享拔尖基地建设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以“以新时代哲学人才培养理念推进哲学领域101计划的创新探索”为题,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基博识为思路,以学科交融为方法的“哲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引领哲学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学问结合的哲学人才贯通的培养机制,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衔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的哲学拔尖人才培养举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哲学学堂项目主任夏莹以“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为题,分享了清学大学哲学学堂班在哲学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与探索,重点介绍了哲学学堂班在选拔招生、课程设置以及名师讲坛、学堂论辩、水木哲学论坛、交叉学科论坛、学堂·师说系列、学堂·悦读·沙龙系列、国际化交流等系列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方面的实践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培养处副处长、文学院教授马东瑶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1主+3辅’立体培养模式”为题,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拔尖人才“1主+3辅”的立体培养模式,即以“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基地实习+项目研发”为一条主线,以导师制度、联合培养、学术交流为三条辅线,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完善课程设置、导师制实行、创新实践项目、完善科研训练系统等方面的培养举措。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作了题为“注重学术训练与实践锻炼,培养中文拔尖人才”的报告,介绍了山东大学中文拔尖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重点从推动骨干课程和原典课程建设“强基础”、注重学术实训与实践“促创新”两个方面,分享了山东大学中文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中文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作了题为“通专结合、拔尖引领,中山大学历史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总结”的报告,介绍了中山大学加强基础,重视交叉,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历史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分享了中山大学在推行全程全方面导师制,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构建通专结合、本硕贯通课程体系和进阶性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负责人段天璟以“传承创新、建设新时代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新平台,理实融通、探索新文科拔尖人才科学培养新模式”为题,针对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吉大考古山西夏县基地建设实践,提出了革新教学理念、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引入学科交叉内容的考古学拔尖人才培养“吉大方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以“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为题,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生交流、国际合作、学术训练、思政实践、智库实践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的建设情况,强调将拔尖人才培养与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一体化推进,培养引领我国经济学理论的自主创新、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拔尖创新人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执行主任田素华以“复旦大学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复旦大学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价值+理论+方法+实践+前沿”五位一体的教育内涵,重点介绍了复旦大学本科荣誉项目以高挑战度的荣誉课程和高标准的科研实践为核心,培养具有持续竞争力及国际对话能力的杰出经济学家的先进经验。
武世兴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要深入推进基础学科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文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一是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新时代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做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工作上升到落实中央要求、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上来;要坚持目标导向,做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助力实现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教育改革,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明确方向,准确把握新时代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使命新任务。要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基础学科基地建设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加快构建面向新时代的基础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切实做好101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要把学校专业教育、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更好融合,加快构建探索基础学科协同育人模式;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变革,以数字时代要求构建教学新内容、以数字学习资源赋能教学新形态、以数字教学资源创新教研新形态。三是聚焦要素,积极推动新时代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新变革新发展。要着眼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把握课程这个关键要素,建设一批基础学科领域核心课程;把握教材这个一“剧”之本,建设一批基础学科领域核心教材;把握教师这个关键力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础学科教师队伍;把握实践这个最大短板,建设一批基础学科领域优秀实践项目,以基础要素的强化或重构牵引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做好“掰手腕”关键少数人才的培养。
下午分组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和主旨报告展开深入研讨,并结合各自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情况,就如何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建议。分组研讨后,各小组召集人汇报了本组发言交流情况。
来自全国29所高校70个文科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分管校领导、教务处处长、相关部门或院系负责人,山东省内高校有关负责人、教务处处长或院系负责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山东省教育厅有关处室相关人员,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有关人员,媒体记者近200人参加研讨会。
文史哲经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研讨会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大背景下召开,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交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经验,研判基地建设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研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形成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培养新时代文科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