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复杂多变,网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如何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安徽大学通过建智慧平台、创协同机制、聚智慧资源,在育人理念、平台载体、教学模式、体制机制和跨校协同联动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推动日常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全数据”育人,形成具有安大特色、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智慧思政育人大格局。
关键词:智慧思政;技术赋能;育人格局;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不断创新思政育人理念,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深度融合,因此,智慧思政日益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必须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实现日常思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二是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与学生成长需要结合起来,与学生特点结合起来;三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政工作活起来。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也存在育人主体单一,育人路径不清晰,优质教学资源匮乏,难以共享,教与学互动少,教、学、管协同不畅,队伍教学能力不强,“大思政”格局没有形成等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进入新时代,智慧思政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成长规律,努力发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基础应用的育人支撑作用,通过对思政教育、专业学习、校园生活、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社团实践等多维度的综合数据呈现,运用智能分析来帮助学校发现异常问题、预警潜在风险、处理安全事件,建立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促进传统思政工作模式向现代教育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转变,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安徽大学是世界“双一流”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举措,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提升学校思政工作整体质量。学校较早利用先进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开始智慧思政导向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高校的省校两级智慧思政平台,统筹服务全省121所高校,150万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具有安大特色、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智慧思政育人大格局。
学校以思政理论课为突破口,努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方式。通过建智慧平台,创协同机制,聚智慧资源,促成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即时沟通、有效联动,精准把握学生学情、思想动态、日常行为,同步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全数据”思政育人,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时代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
网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5日在京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互联网作为人类科技文明在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产物,它的普及直接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以数据信息方式衍生出的网络世界,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局限,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现实世界的重要补充,也成为青年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
2012年,安徽大学以建设“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为契机,率先在“形势与政策”课试点,形成了线上线下全覆盖的“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先进教学指导理念下,实现了教学手段网络化,教学资源微课式,教学设计专题化,构建了自主型的学习环境,对网络化环境下如何构建学生自主型学习空间,多元协同方式,实现交互式、体验式、混合式教学,组织管理协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制定“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方案,拟定了课堂学习和线上学习的学分、课时、考核办法。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技术,开展“网络化、自主性、专题化”教学,推动线上与线下互动,既充分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型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结果等的自主性上,适应当代大学生快速、离散和碎片化学习方式和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化教育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点,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教学形态从一元化转向多元并存,构建了“大思政”框架下的协作模式和育人模式,增强了课程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
针对教学内容,每学期都要设计课堂讨论主题,课堂讨论由辅导员指导,辅导员结合主题班会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课堂讨论。教学过程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和学生处相互协作,配合完成,构建“大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目标。
精心打造教学专题,将专题按照微课形式设计,供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同时开展网络讨论指导和课堂讨论,网络讨论指导老师是专题讲授老师,课堂讨论指导老师为学生辅导员。该模式既体现了作为课程系统化、理论性的要求,也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和特点。根据课程性质要求构建教学专题,围绕各专题的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微课形式设计,以微课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过程,供学生上网自主学习。按照教学要点—教学专题—微课视频思路,设计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既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在教学实施中运用专题讲授式、互动式、体验式、翻转式等教学方式,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
通过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课程教学实践,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同时通过发挥团队成员专业特长,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思政理论课老师、知名专家、辅导员组成,采取专兼结合、学科交叉、动态调整等方式,解决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实际工作能力。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变革,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深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衍生出许多新形态,从网络思政到智慧思政迭代发展是必然趋势。网络思政是结合互联网技术、基于互联网平台而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智慧思政是将先进智能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实现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找到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中介和客体的最佳契合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高校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不断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缺乏科学系统规划,重硬件投入、轻运营维护,多平台系统难以兼容,信息孤岛多,师生使用感受差等问题导致育人效果不明显。(2)多数网络平台与其他高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开放合作不够,优质教育资源汇聚融合共享能力不强,“教学联动、数据通融、服务集成、资源协同”的育人理念和格局没有真正形成。(3)网络学习空间单一,对于师生普遍关心的掌上移动应用支持开发不够,对于空间上汇聚的各类终端、应用和服务产生的数据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功能作用重视不够。
2017年,在省委教育工委的指导下,安徽大学联合安徽省其他高校在前期智慧思政育人实践的基础上,共同商议制定建设省级智慧思政平台的方案,进一步深化智慧思政建设。2018年,安徽大学牵头负责建设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统筹推进全省高校智慧思政建设,打造高校智慧思政平台,跨区域跨学校开展智慧思政实践和全面推广。
建成“123+5+N”智慧思政矩阵:一个大平台,省校两级应用,省校院三级智慧思政工作体系,智慧思政课、课程思政、智慧资助、智慧心理、新媒体联盟暨舆情分析中心等“5+N(智慧思政管理、创业就业等)”智能模块。一个平台: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省校两级应用:省级侧重宏观管理和指导,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建设全省高校思政大数据中心。校级在省级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对标“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进一步细化建设方案,侧重具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实,注重彰显学校特色。通过省校两级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内涵发展、共建共享,推动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构建教学、学工、后勤等各部门合作联动的育人体制机制,实现价值引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指导督查的目标,达到对学生思想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锻炼相结合的育人效果。5+N智能模块:围绕思政课主渠道,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互动融合,在新媒体联盟暨舆情分析中心感知研判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通过智慧资助、智慧心理等关心关爱服务学生成长,进一步拓展到就业、创业、社团管理等,覆盖“十大育人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全数据”思政育人。
智慧思政课由7个模块组成,主要是优质资源池模块,网络备课模块,“移动+互动”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评价模块,教学质量大数据中心,同时建设省级思政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开展课程资源、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建设和思政金课运营等多种应用,最终实现共享一堂课、同备一堂课、同上一堂课、共享一片云。着力解决“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共享,教学质量不能有效保证”的问题,做到思政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更均衡,教学能力提高更快,教学效果达成更好。
新媒体联盟推动实现教育新媒体平台资源共享、有效联动、聚合传播,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加强价值引领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做到思政话语传递更及时、更广泛、更深入。着力解决“声音没人听,听了不入心”的问题。舆情分析中心承担全省教育舆情预警和处置工作,包括舆情预警、舆情联动、舆情联防等,提高防守反击能力,设立“全网舆情分发”模块,形成舆情预警、分析、研判和应对闭环,做到对思政形势分析研判更深刻、更准确、更清晰。
着力解决学生资助资源分配“一刀切”的问题,实现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管理,做到“应助尽助”,使资助工作更加公平、透明、高效,防止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虚假贫困”和“隐形贫困”现象,全面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形成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实现资助育人。
构建省校院三级联动互通网络化,搭建咨询预约系统、危机干预系统、发展辅导系统等。根据学生需要实现智慧推送,学生心理成长,实现智慧效果评估。实施“红橙黄蓝”四级干预制度,依据动态跟踪情况实时调整学生危机等级,对危机干预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轨迹和毕业去向进行评估。制定一人一案,保障危机学生大学4年校园生活平安度过,危机学生的降级率得到有效控制,学生心理品质不断提升。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心理预警不准、干预教育不及时”等问题。
通过构建省校两级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实现省、校、院(系)三级管理,打造实用、管用、好用的应用系统和模块,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点—线—面”同频共振。建立统一的思政数据词典、统一的思政云、统一的业务指导标准,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业务流程优化整合,做到思政工作“一张网”抓统筹,“一盘棋”抓思政。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学情把握不精,教师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学能力不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难、使用率不高、成效不显著,校内外协同发力不够、运行体制不畅、合力没有形成等问题。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导向,以师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坚持聚焦问题,紧扣思政教育的资源盲点、力量弱点和工作重点,着力守正创新,推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通过平台技术加持、队伍管理创新、工作赋能黏合,解码高校网络思政转型升级的新模式,逐步形成立体联动的智慧思政育人新格局。
按照“一体两翼、双轮驱动”框架设计,以智慧思政平台为主体,省校两级为两翼,智慧高校思政业务系统和思政教育大数据中心为双轮,打造智慧思政育人载体,推动日常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有效融通。围绕思政课主渠道,推动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对平台数据全方位、多维度分析,全面把握思政课教学中的痛点难点,实现“优质资源、特色产品、创意活动、课堂教学、场景展示、数据分析”等系统功能的拓展与创新。用智慧链融合各类思政元素,把思政课堂与其他课堂相融通,实现思政教学的全周期,思政育人的全要素,思政流程的全数据,思政主体的全覆盖。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将思政教育和学生思想工作结合、和关心关爱学生结合、和解决学生问题困惑结合,以有精度、有温度、有效度的大思政格局使课堂更活跃、互动更充分、吸引力更强,促进了智慧思政平台与思政教育、思政课堂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开发专业课教师共建共享课程思政案例,减少课程思政存在的“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
通过多主体开发、个性化应用、多载体聚合,强化数字资源供给,汇聚各类优质资源,打造思政教学网络资源库,形成数字化、精品化、专业化的思政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实现资源建设从自建自用到共建共享,从纸质到音像、展馆、图书资源、数字图书等数字资源的转变。实现优质资源从单一短缺到多元丰富,从不均衡到均衡,从共享难到校内外共享,从课堂使用率低到高频率共享使用的转变。构建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案例互动交流平台,共建共享课程思政案例3000个,从中遴选百佳优秀案例进行展示,形成示范效应。打造思政金课,建设网络共享精品课程,形成一批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举办高校网络文化节暨网络思政工作优秀作品征集展示活动,紧密结合时代热点、时代精神,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等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凝练产品特色,积极研发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精品。
建立跨校网络备课空间和虚拟教研室80多个,构建全省思政课教师专属的个人备课空间,形成全员备课、即时备课、互动备课、师生同备的模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开展在线专家授课、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互动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加大课堂创新力度,激活教师教学热情和活力,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构建全方位支撑,让教师“乐教、善教”。通过全员智慧思政培训、“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英模·大师进思政课”等专题活动,创设“云端”名师课堂,实现全省教学名师授课全覆盖、学生全覆盖、思政课程全覆盖,“云端”课堂访问量达1亿余人次。教学内容时效性和鲜活度显著提升,教学方式从单向到双向、从普适到精准的转变,教学能力从参差差异到均衡提升的转变,能力评价从口头表达能力导向到信息素养能力导向的转变。近5年来,全省高校新进教师1900多名(占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40%)全部参加研训。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安徽省97.21%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智慧思政手段大力提升了他们的教学交流互动能力、教学资源获取与运用能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能力,94.57%的受访者认为智慧思政能够促使教学资源更具吸引力和师生更充分有效互动。
通过“精准滴灌”的智慧思政大数据系统和算法,精准把握学情。构建了集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研讨、数据采集、分析研判、推送反馈于一体的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融合智慧泛在教学模式。通过聚合全省思政阵地,跟踪学生思想动态信息和回帖评论,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家组成团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学情研判,提供决策支持,定向推送重点思想动态信息给学校相关部门和老师,形成学业和心理预警,进行学业帮扶和心理辅导等。
融合全省教育新媒体1851个,设置重要思政专题,聚焦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形成“大合唱”,网络浏览量近1亿人次。构建云端智慧思政课堂,将PC端、移动端、云端、教学端、学习端、管理端融为一体,构建泛在学习空间。实现了灵活的课前预习、快捷的课上测验和多样的师生互动,课堂弹幕、匿名反馈、课堂红包、随机点名、全景数据分析……一系列创新的智慧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思政课不断呈现出新的活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活动增强理论应用能力,构建以学习者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实现了学习方式从线下到线上线下混合,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参与,学习内容从千人一面到个性推送,能力评价从单一卷面考核到多元过程考核的转变。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每月增加了6个学时自主学习量,96.52%的学生对该模式教学效果表示满意。疫情期间,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学校迅速行动,利用智慧思政平台,有力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云端“思政金课”,以应对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思政课教学,做到延迟开学不停教不停课,确保教学质量。上线“防疫进行时”专栏,通过“学·文件精神”“普·防疫知识”“展·安大行动”“护·心理健康”等版块,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的同时,全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智慧思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了时代特征和要求,日益成为高校做好思政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也被广大师生认同和接受,但智慧思政要取得真正的实效,还需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撑,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智慧思政的常态化长期化。
成立以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项工作。设立独立专门机构——安徽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划分专属场地,配套专项经费,承接安徽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和智慧思政平台的具体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具体组织协调学校智慧思政建设。成立专项工作组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组成教管服一体化平台建设协调工作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组成智慧思政课工作组,学生处、后勤管理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组成智慧资助工作组,学生处、网络信息中心及各院系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组成智慧心理工作组等,推动高校智慧思政平台和工作体系建设。
聚合省内专家资源,深度参与省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和智慧思政平台的技术、业务、管理标准与应用研发。遴选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舆情分析、新媒体运营等相关领域专家近500名建成智慧思政专家库,为智慧思政工作提供智力服务。成立专家委员会,充分利用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在平台系统的开发建设、运行维护、考核检查等方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确保平台信息处理流程规范,系统数据安全完整准确,将内控制度落到实处,确保系统和数据绝对安全。组织省内外知名专家,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实施集体攻关计划,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建立与完善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运行管理制度等,出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专家委员会工作细则》《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制度》等制度,制定《高校智慧思政信息技术应用评价办法》《高校智慧思政能力建设指南》,指导规范并促进全省各高校智慧思政建设与应用,形成责任明确、协调合作、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
将智慧思政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工作考核。成立由教育厅和学校职能部门组成的主任成员单位制度,建立周例会、月调度、年总结的工作机制,形成教育厅和安徽大学之间、网络思政中心与教育厅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之间、安徽大学内各部门之间常态化指导、沟通、协调工作体系。实行“省校院班”分层赋权,牵头联盟、精品示范、统一标准、一体推进的校际联动机制。积极探索与民政、宣传、网信等省级部门开展对接合作的社会联动机制,实施政府主管、学校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营管理模式。建立省校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全省高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数据打通工作,打通分散在教务、学工、财务、图书、后勤、团委等工作系统的“数据孤岛”,主动对接、积极参与省级智慧思政平台建设。加强试点高校工作推进机制建设,采取项目申请制和委托制方式,通过300个项目驱动、16所高校试点示范、24个专项突破,从点到面,实现全省高校全覆盖。加强过程管理,对各类项目实现动态管理,加强绩效评价,优胜劣汰。落实考核通报制度,加强对试点高校的考核和管理,建立激励和退出机制。加强协调合作,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牵头单位和配合建设单位职责,构建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运转高效的协调运行机制。
高校智慧思政坚持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师生为牵引,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数据为基础,打通校内和校际之间的信息孤岛,让数据跑起来,通过大数据分析、预警、预测和智能分析,实现各项工作同向同行、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键对键”与“面对面”、线上线下的交融互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通过10年的探索实践,安徽大学承建的省高校智慧思政平台日益成为全省网络育人的主载体、主阵地,形成具有安大特色、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思政教育“新名片”。安徽大学通过建设线上线下大课堂、搭建智慧思政大平台、聚集校内校外师资,智慧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做出了重要示范和突出贡献,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具有引领作用和推广价值。其建设成绩和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级媒体报道60余次,并多次在全国性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大会上做典型发言。
教学成果丰富。在智慧思政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精品思政项目和教育部智慧思政课师资培训项目等共6项,省级教研项目50余项。在《求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个,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1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6项,学校获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称号。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全国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智慧教学之星、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国家和省级领军人才等。
育人效果凸显。通过大数据分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每月增加了6个学时学习量。多名学生获“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称号。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2021年“七一”前夕,《瞭望》杂志依托平台对全省大学生开展网络调查,通过大数据分析显示,当前“00后”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政党品质、治理作为等认同度高,彰显了智慧思政育人的成果。多名学生在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中,荣获高校组“全国特等奖”和“最佳内容”。5名学生获评“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理论学习之星”等称号。
安徽大学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从体制机制完善、平台项目带动、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积极探索智慧思政新模式,构建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和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继续巩固智慧思政工作内涵式发展,着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