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之中文学科建设与国学人才培养

摘 要:2021年4月9日,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同志,在“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2021”上作了有关新文科建设的主题发言,总结了2018年以来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思路、方法、目标。在当前情况下,培养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是新时代大学的核心任务,也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在国学人才培养领域,新时代国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塑造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人才。从山东大学尼山学堂的开办经验来看,以打破院系和学校界限,延聘优秀教师,通过原典导读课打牢学生的国学功底,通过论文报告会和科研实践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组合方式的人才培养之路,是符合当前中国实际且面向未来的国学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新文科;中文学科;国学人才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为进一步推进大学文科高质量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时任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在2021年4月9日举行的“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2021”所作的主旨报告《新文科建设迈入新阶段——走深走实行稳致远》中指出:“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教育的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她强调:新文科建设要进一步做到“三个结合”,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她还介绍了山东大学已然形成的四位一体的新文科建设模式:“抓好新专业(方向)的建设、抓好新模式的建构、抓好新课程的建设、抓好新理论的支撑。”在这次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发言指出:“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界业界跨界融合的方式,有效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以培养未来社会科学家为目标,建设一批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高地。”

樊丽明、宋毅两位领导的讲话,在我看来,总结了2018年以来我国大学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方法与目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考据学,都是具有代表性和时代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引领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任务落在那个时代的代表性哲学社会科学家身上。说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文科建设要面对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自问,代表21世纪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什么?代表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是哪些人?本人曾在山东省政协会上两次列举了20世纪山东省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家群体,这里不妨再重复一次:聊城傅斯年、日照王献唐、鱼台屈万里、临清季羡林、平原任继愈、曲阜孔德成、栖霞牟宗三、荣成张政烺、安丘赵俪生、庆云侯仁之等。他们是20世纪杰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代表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培养新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应该是新时代大学文科的核心任务,也就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

那么,怎样做才可以培养出有能力构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专门高端人才呢?

这里谈谈培养新时代国学人才的方法。

新时代国学人才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一句常见的话说,这类人才应具备“继往开来”的能力。所谓“继往”,至少有能力看懂古书,准确领会古书的字面意思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当我们看古书遇到困难时,我们会查注释,查《十三经注疏》、《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文选》六臣注、《楚辞补注》、《杜诗详注》等古注。还会查近人的注释,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曾运乾《尚书正读》、王文锦《礼记译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萧涤非等《杜甫全集校注》、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等。我们还会查字典、词典,如《尔雅》《说文解字》《玉篇》《广韵》《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我们还可能查《中国大百科全书》。那么,谁来作注释?谁来编字典?谁又来撰写《百科全书》?胜任这项工作的人就是国学专门人才,就是国学高端人才。所谓“开来”,就是能够把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与发展的人才。他们在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也可以说是“新时代新国学”体系。

关于“新时代新国学”的“新”,也就是“新文科”的“新”,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认识。以字典为例,清代的《康熙字典》和20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完成的《汉语大字典》,前者收字四万七千多,后者收字五万六千左右,它们的差别是巨大的。在字形方面,《汉语大字典》在每个字下面选择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形体,并注明出处。在字音方面,则注明现代汉语拼音、中古音、上古韵。在释义方面注明本义、引申义、通假义以及虚词的词性。在这三个方面,都大量采用了清代乾嘉以来尤其是20世纪出土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以及中古音、上古音研究的成果,可以说具有极其浓厚的时代特色,涵盖了20世纪中国文字学的大量新成果,在“继往开来”方面可以说是典范之一。编写《汉语大字典》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及被《汉语大字典》采用的新的学术成果的创造者,就是代表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我们今天谈“新”,就是代表21世纪新水平的“新”。如果我们停留在《汉语大字典》的水平上,仅有小修小补,那么我们“新时代”的语言文字学家就愧对先贤了。我赞成1994年季羡林先生为《敦煌学大辞典》写的序言所说:“与其说它是旧成绩的总结,毋宁说应是新创获的起点。”敦煌学是20世纪的新学问,《敦煌学大辞典》代表了20世纪敦煌学的水平,要论“新”那是地地道道的“新”,可是季羡林先生却说它是“新创获的起点”。我们的《汉语大字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又何尝不是“新创获的起点”呢?这也就是“面向未来”的立场吧?既然是“起点”,就要把这个起点站牢,就如盖房子,根基没打牢,万丈高楼是无法屹立不倒的。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真正危机在于国学根基薄弱,甚至“打肿脸充胖子”,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原文不一定正确”“原义不一定存在”,“我就这么理解”,等等,用来掩盖古文阅读水平的低下。为了一味求新而忽视了打牢基础的工作,从而出现了“创新的假象”,那就是倒退,其结果只能是“坍塌”,就更加可悲了。客观地说,在国学领域,“新文科”的任务首先是克服人才学术水平的下滑问题,然后才是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的问题。为了这个目标,山东大学早在2012年就创办了“尼山学堂国学人才实验班”。这个本科班是校级基地班,目标是培养国学专门人才。经过十年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受到北大、复旦、南大等许多同行的肯定。那么这个校级基地班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第一,开设课程融贯文史哲。尼山学堂的课程,包括《周易》导读、《尚书》导读、《诗经》导读、《周礼》导读、《仪礼》导读、《礼记》导读、《春秋左传》导读、《四书》导读、《史记》导读、《汉书》导读、《资治通鉴》导读、《史通》导读、《老庄》导读、《荀子》导读、《孙子兵法》导读、《楚辞》导读、《昭明文选》导读、《文心雕龙》导读、《四库提要》导读、佛教要籍导读、李杜诗导读、韩柳文导读等原典导读课。另有通论课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国经学史、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等。海外学问有古希腊罗马史、《荷马史诗》导读、希罗多德《历史》导读、《理想国》导读、海外汉学等课。总课程门数、学分数均按教育部规定的本科课程数量安排,必修的外语、政治类课程均依规定开设。王学典教授认为这个按经、史、子、集框架开设的课程具有“非文非史非哲,亦文亦史亦哲的特色”。

第二,偏重原典导读和语言文字基础课,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古书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三,根据课程体系需要,聘请专家为任课教师。上述这些课程,都要请专家讲授,显然在目前的中国大陆各大学,如果不借助外力,都难以单独安排和完成。于是从山东大学全校中文、历史、哲学、儒学各院聘请老师。山大不足,则从山师大、南师大、华东师大、陕西师大、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东社科院、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聘请。“尼山学堂国学人才实验班”2012年开班,聘请的授课教师计有49位,其中不乏名师。教师队伍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刘晓东先生、吴土法先生、丁鼎先生讲《礼记》,王锷先生讲《周礼》,胡新生先生讲《仪礼》,张富祥先生讲《尚书》《史记》,颜炳罡先生讲《四书》,晁岳佩先生讲《春秋左传》,王承略先生讲《诗经》,徐超先生讲《说文解字》,吉发涵先生讲《楚辞》,戚良德先生讲《文心雕龙》,徐传武先生讲《世说新语》,刘永翔先生讲诗词骈文,陈坚先生讲佛教要籍。

第四,生源来自文理工医各学科的山东大学在校生。尼山学堂的招生,是在大一下学期改专业的季节,通过考试录取。笔试题目,是从《二十四史》中复印一篇列传,标点全文、翻译一段并写读后感。口试则由四位教授组成口试小组,随意提问,现场分头打分。笔试50分,口试50分,合计即为录取分数。每届招生24名或25名,至今已历十届。报名者都是山东大学大一在校生,文、理、工、医各科皆有。第二届我曾做过统计,生源来自十四个院系。该班报考者很是踊跃,参加报名考试的学生一般有八九十人。录取以后,学籍直接转入尼山学堂。

第五,学术论文年度报告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尼山学堂每年举办学术论文报告会,人人都要参加。报告会的大概程序是先报题目,再根据题目由学堂邀请教授,一对一指导,每年邀请的指导老师有数十位。论文写好之后,确定日期举办报告会。报告会全体学生参加听讲,报告人的论文提前印发并制作PPT,每人报告12分钟,由八位教授评议并自由打分。论文报告会共两次(大二、大三各一次),学生的报告会成绩以10%的比率计入总成绩。

第六,学术实习。尼山学堂学生每年都有各式各样的学术实习活动,且几乎不间断地参与各式学术项目。例如为中华书局审校书稿《历代儒家学案》(庞朴主编)、《古史辨》第八卷(饶宗颐)、《饶宗颐港大授课笔记》《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黄永年全集》《孟二冬全集》,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审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一批十种,为凤凰出版社审读《尚书学文献集成·朝鲜卷》部分书稿,为山东大学出版社审读《中国赋学编年史》部分书稿等等。参加国家重大项目《清人著述总目》《十三经注疏汇校》《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等。

尼山学堂学生推荐免试读研究生的名额是每届14名,其余则或考研或海外留学或就业。读研究生的学校主要有北大、复旦、南大、北师大、人民大学、华东师大、浙大、南开、武大、中山、川大、山大等。海外留学则香港中文、新加坡南洋理工、美国哈佛等大学。大部分同学把从事专业研究作为努力方向。研读专业方向有汉语言文字学、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学、人类学、教育学、科技史等。

尼山学堂学生绝大部分在大学阶段就完成多篇具有较好水平的学术论文,一般可正式发表两篇左右。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有不少同学在高级别学术刊物如《清史研究》《文献》等发表论文,还有的在高级别出版社如中华书局、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古籍整理著作。2021年有两位同学获教育部第十六届古文献学一等奖学金,一位同学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古籍整理十佳图书奖。尼山学堂学生走的是一条专精之路,具有文史哲跨学科特点,课程设置完全打破了现有的中文、历史、哲学课程体系;同时在管理上也打破了现有的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壁垒,其培养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学高端人才。

我们有理由相信,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已率先走出了一条“新文科”国学人才培养之路。实践将证明这条人才培养之路,是符合当前中国实际、面向未来的国学人才培养的正确道路。山东大学原校长樊丽明教授认为尼山学堂是“新文科”的一个样板,我深以为然。

原文刊发于《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期。欢迎转发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