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提出要以“道正、术高、业精、实求、事达”的五大理念支持中国建设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本科实验班在实践中提出拔尖人才培养需要“三新”,即新培养方案、新培养模式和新培养理念;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凸显“虚拟教研室平台+实体研究联盟”的虚实结合的特色。这一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实践,为新文科建设中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路径;不仅可以为面向时代和未来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提供广泛借鉴和参考,而且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经验累积。
关键词:经济学拔尖人才;自主理论创新;自主知识体系;自主培养;新结构经济学
一、引 言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不断加强统筹、全面规划。例如,2022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进行谋划和设计。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强调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基础学科的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强调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描绘新文科建设“施工图”,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经济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也理应受到高度重视。1998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和辽宁大学13所院校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18年起,教育部进一步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20所院校建立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2年11月15日,教育部启动基础学科相关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系列“101计划”工作,经济学作为八个基础学科之一启动实施“101计划”。
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然而,尽管我国的经济学学科发展日渐成熟、经济学人才培养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基本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教授的内容是总结发达国家经济现象得出的理论。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所言,理论的适用性取决于条件的相似性,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转型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等因素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照搬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难免存在“南橘北枳”的问题,不仅无法解释与解决我国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还可能导致好心办坏事。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经验进行自主理论创新,由此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能力推动经济学理论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新结构经济学是第一个总结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成败经验进行自主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和创新现代经济学方法,从一个经济体结构内生化及其影响来研究经济发展、转型与运行的学科,是对现代经济学的结构革命。因此,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来探索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战略和实践意义,是中国“新文科”项目实践取得的前沿成就,充分体现了“新文科”的时代精神。下文分别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进行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的项目建设情况;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的探索实践;教育部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的探索实践。
二、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项目建设
(一)“1—2—5—4—1”的项目总体要求
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造就有能力为新时代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有能力推动经济学理论创新,引领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实现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的目标,项目秉承“道正、术高、业精、实求、事达”的理念,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形成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来培养新一代拥有高超的技术能力、能实事求是地观察真实世界的现象、推动自主理论创新、提供实践方案的人才,来设计经济学“101计划”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项目。项目总体要求可概括为“1—2—5—4—1”:一大定位(带动经济学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整体提升)、两大目标(理论创新与实践能力)、五大理念(“道正” “术高” “业精” “实求” “事达”理念的人才观、教育观、科学观)、四大核心任务(一批一流核心课程、一批一流核心教材、一批核心实践项目和一支高水平核心师资团队)以及一大首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基于中国的问题和实践,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构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二)“道正、术高、业精、实求、事达”的五大理念
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首席专家林毅夫教授,根据“101计划”的目标和要求,提出“道正、术高、业精、实求、事达”的五大理念,以此五位一体的理念为指导带动经济学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项目的“道正”理念,要求融汇中国传统治学理念精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君子务本、本立道生”的治学理念。在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代经济学理性选择方法本体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分析视角 、可被现代社会科学与现代经济学共同接受的产生经济学知识的学术规范,使师生能够将经济学“101计划”项目的“道正”理念内化于心,进行基于中国实际的自主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知识创新,贡献于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项目“术高”理念,要求掌握自主理论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体系所需要的高超技能,包括所有的经济学知识必须通过“一分析,三检验”的一般性和第一性要求(逻辑自洽与经验自洽),表述理论严密性所需的命题和证明的逻辑基础,演绎理论严谨性所需的数理逻辑和数学工具,对理论给予科学证伪所需要的实验实证方法和计量工具,以及数据科学等新兴技术,使师生能够在“道正”理念的指导下,掌握和正确地运用甚至创新所需的数理、计量、实验、行为等研究技术工具以及研究技能进行自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项目“业精”理念,要求结合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精华、现代经济学专业训练(“101”计划系小众拔尖人才项目而非大众性经济学普及教育)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具体知识点(经济学“101计划”具有“两性一度”的知识点教案而非教条),包括通过“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方式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在“道正”“术高”理念的指导下业精于勤,临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提出过程,夯实经济学专业基础,熟悉经济学学术前沿,帮助致力于理论研究的师生进行学术创业,帮助有志于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业的同学进行实践创业,使师生能够在“道正”理念的指导下,正确地运用高超的数理与计量等研究工具进行自主理论创新,提出各个领域具有原创性的经济学新知,并应用于实践。
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项目“实求”理念,要求探索了解自主知识体系所针对现象的历史与现实批判性地对待已有知识,包括对待真理所要具备的实事求是精神,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所需要了解的中国的历史与世界的历史,将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通过解放思想摆脱已有理论成见,特别是脱离中国实际的各种西方经济学学说的束缚。秉持本体与常无的心态批判性地对待已有知识,使具备“道正” “术高” “业精”理念的师生能够具有独立地提出认识世界的理论和改造世界的方案的能力。
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项目“事达”理念,要求综合运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服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和以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避免“坐而论道”地从理论到理论、从发表到发表的自娱式学风,要“起而行”地因行得知、用知践行、以成证知,使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所培养的人才真正达到知成一体的境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自主培养的经济学拔尖人才支撑。“事达”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实践项目上,也要体现在所有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上,以及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上。
图1 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的五大理念
(三)建构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首要任务
教育部“101计划”的重点任务是在基础学科相关领域建设一批一流核心课程、一批一流核心教材、一批核心实践项目和一支高水平核心师资团队,以提高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并强调要“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党的中心任务,以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党的首要任务。“101计划”以党的二十大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精神作为指引,培养的高质量人才必须是实现党提出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所需要的人才。经济学作为一门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经济学“101计划”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其核心课程、核心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队伍必须围绕上述目标的实现来设计。
“101计划”在经济学方面所要培养的人才需要了解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口规模巨大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抄袭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要实现的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像过去西方国家那样在发展过程当中先污染后治理,收入水平提高、物质丰富但贫富不均那样的发展,是依托国内大市场在和平、开放的全球化体系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这样高质量发展下的现代化是史无前例的,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有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办法。而且,中国的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也不是在西方主流理论指导下,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反之,“二战”以后按照西方主流理论来推进发展和转型的国家并不成功。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同时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22年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中则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自当建立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之上,这样的知识体系才能够彰显中国之路(为什么中国要走这条路?)、中国之治(为什么中国能够取得这样的一个成绩?)、中国之理(背后的道理是什么?)。用这样的自主知识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社会科学家,才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够贡献于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的实现。
(四)四大重点任务
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首批重点建设10门核心课程,形成“1+3+4+1+1”核心课程体系,即基于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按照“道正” “术高” “业精” “实求” “事达”理念思路,建设1门侧重“道正”理念的经济科学导论(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概论)的核心课程,3门侧重“术高”理念的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核心课程,4门侧重“业精”理念的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课程,1门侧重“实求”理念的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合二为一的核心课程,1门侧重“事达”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课程。每门核心课程由若干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组建专门团队,协同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经济学学科一流核心课程。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核心课程的“高阶性”主要体现于包容并超越国际一流课程教材的内容,“创新性”主要体现于构建一以贯之的自主知识体系所要求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挑战度”体现于前沿数理、计量、行为、实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配套10门核心课程建设,开发“10+X”种反映国际学术前沿、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科一流核心教材,其中10种核心主干教材对应为《经济科学导论(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概论)》《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行为与实验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前沿科研成果为支撑,探索建设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形态数字化教材,推动前沿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依托国家智库、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向经济学学科拔尖学生开放科研资源,开发核心实践教学项目,促进拔尖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经济社会实践,支持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探索性调查研究,开展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为了确保实践项目同课程、教材、师资建设形成合力,核心实践项目的建设思路是:首先,实践项目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实践中的真问题,即现有理论忽视或没有给出正确、有效答案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问题。其次,实践项目还应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因行得知”的理论创新能力,避免从文献出发、从数据出发、从模型出发,将已有理论套用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运行的实践中。最后,实践项目应帮助学生树立“胸怀天下”的目标,促进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促进发展经验的共享,有助于厘清理论的应用边界。我们所构建的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在贡献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也为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贡献,是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阐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由首席专家林毅夫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教育部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代表高校的七位专家领衔,以建设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师资、实践项目等为载体,汇聚高水平师资投入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通过名师引领示范、教师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提升经济学学科教师的教研能力。
三、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的实践探索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林毅夫班,以下简称“林班”)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共同创建,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林班”借助合作双方的优质教学与科研优势,搭建顶尖的人才培养平台,营造一流的学习科研环境,培养能够掌握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能够抓住时代机遇,引领我国经济学理论的自主创新,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林班”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中国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者林毅夫任首席教授,领衔精锐的国际化师资团队与中国新生代力量,共同推进总结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经验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运用与推广,致力于形成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新结构经济学派”和“中国学派”,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有国际影响的贡献。
“林班”的招生方式采取二次遴选的方式,面向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在每年春季(四月或五月份)以宣讲会形式举行,林毅夫老师每年全程参与。“林班”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体现出“三新”,即新培养方案、新培养模式和新培养理念。新培养方案是指在传统的经济学本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融合“新结构经济学”模块。例如,由首席教授林毅夫老师开设两门课《中国经济专题》和《中国经济专题小班讨论课》,并有两门国家一流本科生课程《中国经济专题(线下)》和《新结构经济学(线上)》。新培养模式是指教学科研实践密切结合。在教学方面,一方面实行双班主任制,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各指派一位班主任。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配备三位导师,即林毅夫老师担任主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再各自选择一位导师。在科研方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配备优秀的教研团队,拥有特色课程,个性化培养方案与选课指导,本科生与博士后、博士生互动(博士后、高年级博士生担任课程助教),会议、讲座、组会对本科生开放,以及其他学术支持活动(模拟面试等)。在实践方面,包括寒暑期学校,如牛津—剑桥、斯坦福、芝加哥、多伦多等高校交流访问;国际会议,如经济学院北美论坛、欧洲论坛,新结构国际会议、经济结构转型全球研究联盟年会、新结构讲座系列;智库实践,如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研究和国际发展合作政策实践。新培养理念是指参与式学习。林毅夫老师每个月与每一级实验班同学进行一次午餐会,并专门开设小班课与同学们在课堂当面交流。除了课堂上的指导、午餐会的交流,林毅夫老师一有机会就与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生促膝长谈,总是孜孜不倦地回复学生的提问,逐字逐句地修改同学的作业论文,点评学生的学习心得。很多时候,林毅夫老师的回复甚至比同学们写的内容还长。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惊奇地发现,林毅夫老师和他们就作业论文的互动答疑,已经可以集结成册。林毅夫老师欣然为这本书作序,并取名为《园丁集》,《园丁集: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研习交流实录》已于2022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培养计划的必修课模块中,特意增设《新结构智库实践》课程。首先,由研究院智库部门的资深老师为学生们进行为期一周的理论培训和项目解析,以确保学生们对该领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有着全面的了解。随后,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的学生们需要参与一个国内或国际智库的项目。这一过程将为他们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发展政策,并学习如何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的学生们曾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浙江省绍兴市、河北省无极县、兴隆县等地参与思政教育实践或智库项目实践,并受邀参观百度Apollo、上海医药集团、武汉人福药业、潍柴动力、歌尔声学等知名企业。此外,今年暑期学生们还对重庆的数字经济进行了详实调研。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学习如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2020年由林毅夫教授和董志勇教授带领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的学生们参加无极县思政教育实践团,表现突出、成绩卓著,被评为“2020年度首都大中专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洞察当地经济现状,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101计划”鼓励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拓宽视野,勇于探索,将所学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
四、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的实践探索
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依托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由林毅夫教授担任总负责人,成员来自全国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单位的一线教研骨干,既有“双一流”高校和入选国家一流课程的一流团队,也吸纳了来自不同办学层次、不同服务面向的中西部地区高校的优秀代表。教研室旨在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推动新结构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越拔尖人才。教研室建设的重点任务是通过创新教研形态、推进学科理论创新、加强教材研发、打造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建设新结构经济学一流的教材、课程、师资、专业和研究。
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最大的特点是“虚实结合”,之所以“实”是因为有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成立于2019年5月,由林毅夫教授担任联盟理事长、王勇教授担任联盟秘书长,旨在促进国内外兄弟机构之间在新结构经济学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致力于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联盟现有正式挂牌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院)的理事单位28家、意向单位7家、观察单位21家、合作单位14家,新结构经济学学术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其中,理事单位是指已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的合作院校;意向单位是指正在筹建或已提出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合作意向的院校;观察单位是指有合作意向但暂未正式提交合作意向书的院校。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组织结构由理事单位、意向单位、观察单位和秘书处构成,秘书处常设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其中秘书处职能包括:(1)根据合作研究中心自身研究意愿,邀请合作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加入到现有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小组,推动新结构经济学学术论文在学术期刊、我院工作论文序列的发表;(2)逐渐形成新结构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轮流承办机制,协助承办方组织年度新结构经济学学术研讨会,加强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内部的学术交流;(3)促进新结构经济学课程在合作研究中心的开设,新结构经济学教材的推广;(4)组织新结构经济学师资培训,增强新结构经济学师资力量;(5)推动与合作研究中心的联合博士培养项目、访问学生项目、访问学者项目的开展;(6)对现有理事单位进行年度考核,对意向单位进行评估;(7)积极推广新结构经济学,推动有意向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的兄弟院校加入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
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依托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这一实体,自成立以来,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质量监测、建设成效与特色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在组织架构方面,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依托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由林毅夫教授担任总负责人。截至2023年11月,教研室成员数量达到115人,成员来自20所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及全国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单位的一线教研骨干。在运行机制方面,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就总体定位与目标、必要性、基本职责、人员支持、教材署名、经费和其他资源支持、评估考核、奖励与退出机制等方面专门编制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研室实施办法》和《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建设规划》等政策文件。在建设成效与特色方面,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在多所高校成立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和专业,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新结构经济学本科实验班”、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本科实验班”、南昌大学“新结构经济学本科实验班”、辽宁大学“新结构经济学本科实验班”、江苏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微专业”、河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微专业”等。
五、结 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在我国自主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培养。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第一个总结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成败经验进行自主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学科体系,以此视角进行经济学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是一次有益探索。通过对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以及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三个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几点经验与成效总结如下。首先,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提出“道正、术高、业精、实求、事达”的五大理念来支持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这一首要任务,以及一流核心课程、一流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和高水平核心师资团队四大重点任务的建设。其次,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建设提出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三新”,即新培养方案、新培养模式和新培养理念。新培养方案是在传统的经济学本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融合“新结构经济学”模块,新培养模式是指教学科研实践密切结合、知成一体的培养模式,新培养理念是指参与式学习。最后,新结构经济学虚拟教研室建设彰显“虚实结合”的特色,即“虚拟教研室平台+实体研究联盟”,除了北京大学外,国内国外有28家高校已经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开设新结构经济学的系列课程,成立新结构经济学本科实验班。新结构经济学在经济学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方面实现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有效驱动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实效。这一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实践,为“新文科”建设中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并且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路径。不仅可以为面向时代和未来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提供广泛借鉴和参考,而且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经验累积。
作者简介:王勇,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洁,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