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哲学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 ——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育实践为例


摘 要: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基博识为思路,以学科交融为方法,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一流学科建设中践行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多措并举提高哲学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哲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人大哲学院遵循哲学教育规律,使哲学教育以塑造灵魂和塑造精神生命的方式塑造人的社会存在,聚焦哲学教育发展动力,回归哲学教育的本质,丰盈哲学教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推动哲学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民族情怀的哲学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强基博识;问题意识;哲学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在教学实践中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以下简称“人大哲学院”)传承治学育人的光荣传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基博识为思路,以学科交融为方法,开展有组织的教学和科研,探索实现哲学教学与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大哲学院将不断提高哲学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一流哲学学科的关键,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一流学科建设中践行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不断推动哲学教育现代化,多措并举提高哲学人才培养质量。

一、不断提高哲学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一流哲学学科的关键

作为在思想中被把握的时代,哲学在思想创造中表达时代精神,哲学教育使人们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根本方式。通过省察和反思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塑造,由内在反思而使学生开启创造性的探索。这是一种转识成智的过程,其前提是对作为知识的概念、范畴、命题的讲解,由此启发学生在熟悉哲学史和哲学经典文本的基础上,以面向时代的思,把握生活世界的真问题。

加强哲学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因为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哲学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作为“新中国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是国内首批哲学硕士点和首批哲学博士点、首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也是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首批一级学科授权点,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入选首批“强基计划”、首批教育部“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哲学、伦理学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PPE)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人大哲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建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哲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关注当代中国和世界重大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承接现代文明,独立从事创新型学术研究和跨文化学术交流的哲学拔尖人才。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人才培养辩证法

立德树人揭示了哲学教育的本质,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人大哲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哲学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途径,努力实现价值观教育。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和经典著作教学与研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比较哲学研究与文明交流互鉴,人大哲学院在组织讲授全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基础上,开设研究生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建设,建好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当代哲学热点问题》,使哲学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本硕博培养层次,覆盖哲学各二级学科,覆盖所有哲学课程类别。使学生们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理性思考复杂而深刻的现实问题,做有鸿鹄志的奋斗者。

将立德树人作为哲学教育的根本,就要将促进学生德性成长作为首要任务,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哲学教育中深入践行人才培养的辩证法。近年来,人大哲学院深耕哲学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同向性,通过汇聚名师名家讲授哲学精品课,采用对谈式教学方式和跨学科研讨,激活讲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有效推动了哲学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在哲学教育中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自我实现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要扎根中国从事哲学教育,使学生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科学理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秉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探索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使哲学教育成为人民满意的成人之教、成业之教和成己之教。

(二)以强基博识为思路,明确哲学人才培养定位

以强基博识为思路,将具有前瞻性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哲学教育中深入阐释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使学生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核心要义,以时代精神阐扬中国哲学的内在机理,勾勒西方哲学史的关键坐标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把握时代问题,是哲学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就要有明确的新文科意识,实现哲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融通与创新,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要义,使学生们在熟知哲学史和哲学经典理论的同时,形成和运用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理论思维。

与此同时,人大哲学院以哲学问题激发学生们的理论兴趣,建立“通专结合”的哲学人才培养机制。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衔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为学生们提供厚重、贯通、多样的学习提升路径。避免在本硕博不同培养阶段重复设置课程,开设一系列跨学科研讨课和小班教学模式的“研究型课程”,深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思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们课外实践,使学生们视野开阔,以明确的问题意识强化学习的自觉。在此基础上,丰富国际小学期哲学课程,建设全英文哲学课程系列,鼓励学生们赴海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与联合培养,使学生们更好地提高学习效能。强基博识的理念反映了哲学人才培养思路的一体两面:不断夯实哲学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使学生们增进学识以广见闻;不断拓展认知视域,更好地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有助于学生们深化对内在本质问题的理解。实践表明,以强基博识的理念加强哲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形成解析哲学问题的现代学养。

(三)以学科交融为方法,推进哲学与其他学科协同创新

以学科交融为方法,打破学科壁垒,以“哲学+”的思路实现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面对复杂而深刻的现实问题,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学,更需要哲学与其他学科交融会通。为此,人大哲学院以问题为导向,努力突破传统教学定式,超越学科边界的束缚,实现以哲学为主导的多学科教育资源共享,在对话式和研讨式教学中搭建学科间相互连接的桥梁,在哲学教学中切实回答学生们关心的现实问题。鼓励学生们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创新杯等实践研究项目,建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哲学教育共同体,开展论辩式学习、研讨式学习、情景式学习,使学生们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2015年以来,人大哲学院建设“政治学、经济学、哲学”(PPE)专业的探索,切实体现了“哲学+”人才培养理念。该专业由人大哲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与应用经济学院共建,整合全校优质教学资源,哲学院负责学生们管理和教学统筹,旨在打破学科分割,融会贯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全球视野、秉持文化自信的领导型人才和跨学科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哲学+”人才培养理念,人大哲学院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哲学基础理论教学,充分发挥哲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母体的作用。同时,使哲学与各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为学科交融提供方法论支持,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方案。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度结合,使哲学在学科交融中发挥思想先导的作用,在一种面向现实问题的语境中彰显了哲学的实体性内容。由此使学生们把握哲学教育的本来,面向哲学教育的未来,是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的必经之路。

二、问题意识与哲学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哲学教育要切实把握时代的哲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哲学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虚拟现实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理解问题的方式,催生了新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们对生活世界的关注点逐渐发生变迁,以各种新视角面对生命内在本质问题。这迫切需要用时代的哲学解析时代的问题,用发展的观点解析困扰学生们的深层次问题,用创新的哲学理路答疑解惑,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必须强化思想引领,培养核心能力,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在本科高年级打通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注重因材施教,精准研制个性化培养方案,侧重学术训练,拓展课堂边界,形成多层次贯通培养机制,全方位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一)哲学课程体系创新

秉持问题意识,发展体现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哲学教育,要推动哲学教育内涵式发展。近年来,人大哲学院进一步加强《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本科生学科基础课建设,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典》《中国哲学原典》《外国哲学原典》《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数理逻辑》《美学原理》《政治哲学导论》《管理哲学》等本科生专业核心课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探索提高哲学教育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创新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邀请校内外资深教授在秋季学期讲授哲学基础理论,引领学生们走进“哲学的殿堂”,组织校内外杰出青年学者在春季学期讲授哲学前沿问题,与学生们一起仰望“哲学的星空”。同时,人大哲学院开设了“文本中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读”系列课程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名家”系列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们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跨学科课程《“哲学+”的视界》和《思维的此岸》则是每节课由一位哲学教师邀请另外两个学科的教师共同讨论一个学术热点问题,或每节课由两位来自不同的哲学二级学科的教师围绕学术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对话,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此外,还开设了全英文课程《中国哲学与当代视界》,让学生们在宽广的学术语境中理解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及其当代意义。这些创新课程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为核心,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呈现了多维的哲学课程体系,以哲学的方式更好地切中时代问题,使学生们形成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自觉意识。

在加强哲学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过程中,人大哲学院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按照专业培养要求,完善课程体系。确定每个核心课程的思想要点,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图谱。将每门核心课程的思想要点连贯起来,呈现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通过深入讲授核心课程,使学生们全面掌握哲学领域的思想整体,形成规范把握哲学的本质及其时代性的深厚学养。人大哲学院开设的《学术研究与写作》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们掌握学术规范,邀请学术期刊主编为学生们授课,加强学生们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院还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和论文竞赛等方式,培养有学术潜力的研究型人才,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专业基础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本科生系列教材和研究生系列教材,以前沿研究成果更新哲学教学内容,并以视频课程资料、教辅读本作为补充,切实丰富哲学教学资源。

(二)哲学教材体系创新

为了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人大哲学院召开集体备课会和教材编写会,集思广益。力图融通古今中外哲学思想资源,不断推进教学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阐释表征时代精神的思想,更好地把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四个核心建设要素。人大哲学院还承担了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国特色PPE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重点研究课题“‘哲学+’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加强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努力引导学生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做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在课堂教学中深入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以时代的哲学话语解析时代的现实问题,彰显哲学的时代性与创造力,将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优势。上述创新课程得到学生们的好评,课程讲稿陆续整理出版,成为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教辅读本。

(三)加强哲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现哲学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大哲学院努力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传承中华民族崇德重教的传统,深思崇德重教的现代内涵,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质量哲学教学团队,共同推进哲学教学改革创新。近年来,人大哲学院实施大类培养,完善全程导师制,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更新哲学教案和教材,既注重将学术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也在高质量课堂教学过程激发新的学术研究理路。同时,不断提升哲学教学团队的思想政治水平、立德树人意识和学术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学术共同体;始终把教育教学放在哲学专业培养体系的核心位置,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实践。此外,人大哲学院继续拓宽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鼓励青年教师向老先生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成为社会尊重的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自觉做新时代精通专业的“经师”与涵养德行的“人师”的统一者。

(四)哲学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哲学的超越之思不在生活世界之外,哲学研究从根本上指向社会实践。只有思入生活世界的深处,人们才能对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加以内在反思,进而思考生活本来的意义,从而更新生活理念和价值原则,这表明,富有现实意义的思,必然面对生活实践本身。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哲学的现实规定性,近年来,人大哲学院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开启核心课程实践项目“哲思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传承发展”县域调研,加强课外调研活动的针对性,设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引导学生们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以科学理论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人大哲学院努力把握哲学教育的时代使命,使哲学教育不仅通过其内容,而且通过其表现形式,与时代的现实世界相互作用;努力“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以哲学教育实现学生们的心灵转向,以塑造灵魂和塑造精神生命的方式塑造人的社会存在,使学生们具有参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素养和精神品质;不断推动新文科教育实践,在哲学教育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哲学自信的高层次应用复合型人才,使其具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理论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哲学学养。

三、哲学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哲学学科,培养适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需要的哲学人才,要实现哲学教育现代化。“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关系,要把坚持‘中国特色’作为争创‘世界一流’的前提和保障,把追求‘世界一流’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的目标和动力,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二者的内在融合”,在哲学学科建设和哲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为此,人大哲学院努力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时代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探索推动哲学教育现代化的合理路径。在近年来哲学教育实践中,人大哲学院不断丰富现代教学手段,聚焦哲学教育发展动力,丰盈哲学教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回归哲学教育的本质。以现代思维方式探索“哲学+”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思路与方法,激发学生们创造性思考的内生动力。

培养哲学学科拔尖人才,要加强面向现代化的哲学教育,从中呈现思想中的时代,揭示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实质和解决问题的哲学理路,彰显中华民族的哲学自我。新时代的哲学教育要承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在科学地解释现代世界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们积极地“改变世界”。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实践逻辑,增强学生们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使学生们把握时代的主要矛盾,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深入思考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

实现哲学教育现代化,要创新育人方式,形成更高水平的哲学人才培养体系。要尊重学生们的研究兴趣,为学生们提供厚重、贯通、多样的提升路径。哲学教育不能限于思想的自我阐释,而应强化主体间性,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对话和讨论的氛围中加强互动,使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换为自主参与。近年来,人大哲学院衔接“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的招生培养渠道,不断优化哲学专业培养方案,提升哲学拔尖学生培养成效。探索学分衔接机制,本研贯通课的学分既可确认为面向本科阶段,也可以确认为面向研究生阶段,课程内容既有经典研读课,也有前沿方法课,还有社会实践课,从而构成提升学生们的学识和能力的综合框架,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并不断提高质量,使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们回到哲学问题的原点,思考各种复杂现象背后的元问题,形成原始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人大哲学院通过高阶研讨课教学,把握哲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哲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关系,在修订和新编哲学教材时注重实现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激发学生们学哲学用哲学的自觉。为此,设立了研究生科研项目,启动博士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们在导师指导下承担课题,经过申请、立项、钻研、发表、结项等流程,了解课题研究的规范。同时,适度强化博士生综合考试的要求,使博士生更加重视哲学主文献研读,从而夯实学术研究的基础。此外,还设置了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每年集中奖励科研成果优秀的研究生,鼓励其进一步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让博士生担任课程助教,设置助教选聘和考核机制,助教在协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教学环节,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有志于教学的博士生储备教学资质、丰富助教辅助教学的内容,而且还有助于加强本科生研讨式学习氛围,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为打造师生研学共同体创造条件。

为了更好地彰显哲学教育的时代性,人大哲学院持之以恒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与哲学经典文本的教学,因材施教、不拘一格。以哲学前沿问题研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加强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教学与研究,进一步增强哲学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使学生们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在哲学的殿堂攀登思想的阶梯,形成追求卓越的学术定力。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们确立问题意识,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培植学术潜质与现代人格修养。人大哲学院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超越空间限制,开设面向社会公众的名师课堂。在疫情防控期间,人大哲学院举办了百余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系列讲座,邀请名师名家用学识和梦想点亮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也获得很多哲学爱好者的关注和认可。线上课堂不仅请主讲教师回答了很多听众的提问,也收到了很多听众的留言。其中有一条这样写道:“人大哲学院是在疫情期间为公众免费提供讲座最多的哲学院,人大哲学院真是人民的哲学院。”在汇集和阅读这些留言时,人大哲学院师生深受鼓舞,努力继续把名师名家开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讲座课程办好。

在培养哲学专门人才的同时,哲学教育更广泛地体现为通识教育,在解析事物发生发展的普遍原理和根本原因的过程中塑造“总体的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居于文明穹顶的哲学之光照亮了人们爱智慧的旅程。当历史进入现代,哲学家以实践思维方式关注现实,对生活世界的热点问题作出与时俱进的哲学审视,从而超越虚无与喧嚣,安顿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要在哲学教育中以时代精神“析万物之理”,深入探究当代哲学何以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与“文化的活的灵魂”,领略形而上学的当代视界,解读当代哲学的公共视野,反思现代性的悖论与后现代哲学的解构之维,理解应用伦理的现实关注,揭示正义为何如此重要,阐释人们在现代社会实现自我的思想根基,对人生的可能之路作出兼具现实性与超越性的价值选择,回归生活世界的精神家园。在哲学反思中激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之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新时代,人大哲学院教学团队深刻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深刻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与方法,深刻讲解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与文明交流互鉴之道。作为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秘书处单位,人大哲学院联合国内14所著名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拓宽培养渠道,创新推出以“面向世界的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为主题的专项共同课,参与策划集中研修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曲阜、邹城、嘉祥等地的历史文化遗迹,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以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的方式,体悟传统、聆听德音,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学生们涵养道德品行、专业素质,努力培养能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杰出人才。

新时代哲学教育要努力培养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主体,使之对学术创新有持久的志趣,体现自主选择和自我意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我超越。面向现代化的哲学教育要体现创造未来的思想活力,更好配置优质教学资源,对复杂的现代科技问题和现实的伦理问题做出审慎的判断,揭示问题产生的根由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特征。要进一步加强哲学教研、教改和教学实践,在哲学教育中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深入解析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志趣,形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思维与理论自觉,成为有哲学素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四、结 语

建设世界一流哲学学科,需要发展世界一流的哲学教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既要在世界历史语境和世界哲学发展图景中确认哲学教育的时代要求,抓住哲学教育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又要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哲学教育理路;既要充分借鉴国际哲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又要归纳我国哲学教育的独特优势,为国际哲学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近年来,人大哲学院在探索推进“强基博识 问题导向”的哲学教育过程中认识到,哲学是有内在发展规律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基础学科,它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发挥基础作用。人大哲学院守正创新,面向未来,认真遵循哲学教育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面向时代问题,扎根中国大地,考虑中国哲学教育的独特历史与文化传统,坚定哲学自信和教育自信,明确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们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熟识哲学经典文本,灵活运用哲学研究方法,逐渐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努力培养有理论思维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哲学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努力使哲学教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大哲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面向时代问题的哲学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努力实现哲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造就大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杰出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中发挥创造活力。这既是时代发展对哲学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哲学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


作者简介: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刊发于《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4期,第50-57页。欢迎转发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