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期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从跨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马寅卯

摘要 下载

摘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关乎文化自信,也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对话中的参与和贡献。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摆脱对外来思想的依赖,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但自主知识体系并非意味着文化封闭或学术孤立,而是在批判性吸收外来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当下知识界对自主知识体系存在种种误解,如将其等同于狭隘民族主义或对学术自由的限制,这些误解会妨碍这一宏大工程的顺利实施。跨文化哲学的问题意识、跨学科视角以及对多元、包容、开放、平等、反思、批判等的强调,可以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同时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也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带来挑战。从跨文化哲学的视角看,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重点处理好文化自主性与文化开放性的关系,只有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积极吸纳外来文化,才能构建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全球知识体系贡献智慧的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雷磊

摘要 下载

摘要: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一主张的提出有其历史和时代的背景,是一种面向“世界”的言说。在空间维度上,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主要面向的是西方世界;在时间维度上,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要面向新科技时代的世界。面向世界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由中国学者构建且在内容上具有中国特色,但始终保持开放姿态。在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将马克思主义法学之“ 道”、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根”、国外有益法律思想之“器”和当下中国法治实践之“基”结合起来。中国法学者应处理好“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既要做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创造者,也要做世界法学知识体系的贡献者。
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传统法学理论资源现代转换 张师伟

摘要 下载

摘要:中国百余年来的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及法治政府建构,始终处在西方现代法学知识的强有力影响之下。伴随着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西方法学强势影响下的法学知识体系在实践解释上逐渐显得捉襟见肘,在概念体系及理论逻辑上也暴露出了明显问题,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遂提上了议事日程。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在理论上固然要妥善处理法治实践与法学知识的辩证关系,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同时也要妥善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尤其是涉及法学基本概念体系的提炼,以及法学思维方式及理论架构的优化,宜从中华传统优秀法学理论资源中汲取优质理论资源,通过“第二个结合”,获得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大成果。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中文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 马东瑶 赵宁宁

摘要 下载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致力于发展中文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根植于中国文化,强调德才兼备,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院实施了“1 主+3 辅”的培养模式,主线包括基础理论教育、专题研究、创新实践和协同科研,旨在构建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范式,设计思维提升的专题研究,开展体验式创新实践,并辅以四位一体导师制、丰富的学术交流、项目式跨域考察以及跨学科协同科研。展望未来,学院将以中国文化建设和创新为重点,整合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强调文化理论创新素养,注重个性化人文素养培养,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持续发展的人才成长路径。
“新文科”语境下中文学科拔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历史、理论与实践 段怀清

摘要 下载

摘要:“新文科”教改,既是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及学科发展的自然需求,也是时代社会对于高校文科人才教育和培养提出的新的需求与新的要求。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其人才教育和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历史角度尤其是教育史角度来看,现代中文教育以及中文学科的建立,与传统科举教育的衰落以及科举制度的废止息息相关,同时又与现代知识教育和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密不可分。在新的时代需求和要求之下,借助于“新文科”建设这一时代发展机遇,中文学科如何在传承与开新之间、学术发展建设与更好地适应时代社会需求和要求之间、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之间更好地统筹协调均衡发展,无疑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文科拔尖人才培养历程的考察 张亮 施佳欢 汪琳玥

摘要 下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文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得以重新认识,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南京大学顺应时代发展,经历了文科恢复重建、文科强化部、荣誉学院“大文科”模式“、拔尖计划”多样性发展等阶段,发现培养文科拔尖人才面临学生选拔的科学性有待提升、课程内涵整合与教学管理支持难度高、学生课程负担重、综合素质提升不足等挑战。南京大学根据新时期的培养目标,创新选拔组织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基础育人要素建设、凸显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提供了新时期文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南大方案”,以期进一步深化文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学科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 张明新 李华君

摘要 下载

摘要:新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促使新闻传播实践和生态急剧变化,新闻传播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科转型压力。作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人文社会学科,新闻传播学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性。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学科交叉融合,是改革创新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理念和方法。近些年来,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越来越明显,但交叉融合的程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为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队伍与团队建设,探索新兴学科与专业方向,推动融合性课程创新改革,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和育人,深化学科交叉体制机制改革。展望未来,新闻传播学科交叉融合的观念将会持续强化,合作、开放、共享的意识将逐步增强,学科交叉融合特色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将更加常态化。
新时代世界文明交往史研究的三维阐释 蒋真

摘要 下载

摘要:世界文明交往史是人与自然交往中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性活动体现,也是人与社会交往的必然结果,更是人类在交往中自我反思的进化过程。文明交往首先是人类与自然世界的交往,由此催生了最初的文明形态,且在人类征服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孕育和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理解世界文明交往不仅要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去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去看待自然科学与文明演进的相互联系。与此同时,世界文明的交往既包括不同文明在空间上的相遇,也包括同一文明内部在文化传承上的创新与内化。长期以来西方世界掌握着文明叙事的话语权“,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不断出现,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构建世界文明交往史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势在必行。新时代的世界文明交往史研究,不仅要超越时空限制,阐释不同文明之间与同一文明内部的交往内涵,更要持整体性观点,从跨学科视角探究世界文明交往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交往的深刻关系。
新文科视域下法律史研究的法学化论纲 孙康

摘要 下载

摘要:作为法学学科体系中一门特征明显的交叉学科,法律史学可成为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改革的优质素材,新文科理念的融入可有效提高法律史研究的科学性。法律史专业在国内法学院中的边缘化处境,不利于满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要求。法律史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要素与法律实践较为脱节;同时,其研究成果的碎片化和表象化等倾向,严重影响法律史研究的科学发展及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与稳固,也就难以形成能够反映中国风格与气派的学术研究成果,削弱我国法律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认识新文科之于法律史研究的总体意义,并以新文科为标尺,检视当下法律史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把新文科作为促进法律史研究法学化的重要抓手,探索其着力发展的具体路径,切实推动具有自主性的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
域外文科动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基于“NTU2025”战略计划的分析 马东影

摘要 下载

摘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五年发展规划“NTU2025”于 2021 年 1 月正式出台。该规划关注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要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从背景层面来看,“NTU2025”的出台是世界高等教育应对后疫情时代复杂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新加坡高校平衡人才外引与内生张力的应有担当,亦是南洋理工大学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积极作为。从目标层面来看,“NTU2025”倡导以跨学科研究问题为导向,以思维敏捷性培养为基础,以多元能力提升为重点,以精神品格塑造为核心。从路径层面来看,南洋理工大学从环境创设、学位改革、课程革新、学术浸润、师资保障等多方面着手,涵育支持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
英国顶尖大学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为例 段世飞 林小军 郦依婷

摘要 下载

摘要:当前,我国在国际组织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存在着任职人数少、职员职位低等问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享有盛名,在招生选拔上,该学院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能力培养方面,学院注重学科交叉下的复合型人才观照;在选拔输送方面,学生社团、国际组织日、就业中心服务以及全球智库服务等都是其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在保障机制方面,学院致力于整合平台,培育跨学科师资队伍,为学生深耕科研职业发展提供全面保障。从培养理念、培养态度、培养内容和培养导向等维度来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要点在于自由兼容的治学理念,严密、细致的过程化培养,跨学科优势以及积极的应用型研究。借鉴该学院的培养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应厚植国际化氛围,注重理想格局培养;完善培养体系,坚持应用导向;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加快平台搭建;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