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期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回应与超越:中国近代国家民主转型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新路 纪亚光 杨步青

摘要 下载

摘要:在中国近代国家民主转型过程中,民初宪政国家建构催造出了议会政治,但很快就失败了。随后中国国民党领导的训政政治代之而起,但最终也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党领导国家政治,立足本国国情与实际,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走出了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之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植于“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带领人民创造和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新路。由原始的历史走向反思的历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从历史启示中探索中国近代国家民主转型失败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主导驱动国家民主建设的历史事实与经验,有助于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健康事业百年历程回顾 徐晓斌

摘要 下载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事业,并把推动医疗健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医疗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有些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做出了设立工人医院、建立小医务所、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等符合人民健康的战略决策;坚持不懈地推动健康事业与时俱进地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生命全周期的医疗服务、全民医疗保障、中医诊断治疗、疫病全民防控等伟大的历史成就。百年党史充分证明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护佑健康,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论曾繁仁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 胡友峰

摘要 下载

摘要:曾繁仁先生建构的生态美学知识话语体系形成了“生态存在论美学”“生生美学”与“生态美育”三位一体的格局,成为当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实现中国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构自主性知识体系的重要范本,凸显了曾繁仁先生关注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生态存在论美学”是在中西理论资源互释与会通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美学当代形态,以改善非美的存在状态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生态世界观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反思,既是对中国当代美学尤其是实践美学的超越与重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生生美学”深入考察了中国传统艺术范畴中的生生审美意蕴,实现了对生态存在论美学传统形态的知识拓展;它是曾繁仁先生站在文化自信的立场上对中国古典生态审美智慧的系统诠释,也是对黑格尔“美学之问”的有力回应。“生态审美教育”是在曾繁仁先生早期美育思想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更为具体化、可操作化的美育形态。生态美育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作为面向人的生存问题的一体两面,弥补了生态美学理论与实践相断裂的缺憾,为生态美学介入现实生活提供了解决方案。
学科研究
新文科视域下数字经济学学科的建设逻辑与实践 邹新月 梁宏中 晏宗新

摘要 下载

摘要:数字经济学学科的形成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变革等技术、经济动因和学科内部知识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作为新兴学科,尚处于生长期,应当按照学科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尽快实现从生长期到成熟期的跨越,使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成熟定型、学科组织健全完善、学科资源配置丰富充实、学科社会价值充分显现,成为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竞争优势的新增长极、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学是新文科的重要组成学科。新文科蕴含的育人为本、中国立场、融合共生、创新驱动理念,是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遵循。在新文科视域下,数字经济学学科建设要全方位融入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大局,全链条贯通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全过程,全领域协同打造育人和创新共同体,全要素整合凝练学科特色。
新文科建设之法学联想 陈金钊 陈星伟

摘要 下载

摘要:一般而言,新文科话语包含了对后现代、后法治等的反思,但在中国语境中推进新文科建构应立基于现代化目标.这不仅是因为国家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还没有全面实现,还因为在辩思解释之下的思维方式,与后现代之解构思想具有相同的结构.辩思之中饱含有革命与改革的基因,是在意义流动中看待法律、法治。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新文科视野,以便在深度意义上完成对民主、法治、自由的启蒙.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需要现代化的支持。因而,法律、法治思维方式需要由解释转向阐释,需要把辩思解释与据法阐释融贯起来。在逻辑思维规则的基础上塑造法治思维,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文科建设属性 王建红 李金聪

摘要 下载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新文科建设的关系研究是一项亟待破解的课题.通过分析新文科的内涵、特征,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明显的新文科建设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未来应该继续加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加强对新技术的关注和融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对现实重大问题的关注,积极参与新文科建设,并努力发挥“领航”优势。
教育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俞少宾 丁 恺

摘要 下载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交叉能力的育人理念下,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院系开始开设大数据分析相关的课程.基于历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结合学科需求、实践应用以及学生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等。在此基础上,课程团队还探索采用了“问题驱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翻转课 堂学习、解决问题、评估与巩固这四个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实践表明,“问题驱动+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模式,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学生对多种技术、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做法,契合了新文科所倡导的突破专业壁垒和学科边界,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新要求。
新文科视域下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 姚玲珍 朱君萍 陈旭东

摘要 下载

摘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断深入,加快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而传统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有效回应这一战略需要。上海财经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心怀“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勇于承担使命职责,依托学科优势,培养传统和国际化师资队伍,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基于交叉复合与产教融合,整体性重构培养体系,探索财经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我国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此过程中,学校形成一些基本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一是胸怀大局,践行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时代使命;二是举校体制,破解专业复合的学院与学科壁垒;三是开放协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教育资源;四是分类培养,形成全链条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典型案例
立足“四个聚焦”,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广外模式” 石佑启

摘要 下载

摘要: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外语院校在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负担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学科的优势,注重顶层设计,回应新时代国家与区域重大需求, 打造新文科交叉学科群,助力新文科建设“提速增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专业—模式—课程—平台—师资”六措并举,制定新文科建设行动计划,创新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融合创新,“范式变革—体系构建—品牌打造”多管齐下,激发新文科研究创新活力;强化价值引领,打造“法学+外语”“外语+法学”的“双模式”,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广外模式”。
高校智慧思政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安徽大学为例 蔡敬民 潘金刚

摘要 下载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复杂多变,网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如何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安徽大学通过建智慧平台、创协同机制、聚智慧资源,在育人理念、平台载体、教学模式、体制机制和跨校协同联动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推动日常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全数据”育人,形成具有安大特色、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智慧思政育人大格局。
域外文科动态
日本文科高等教育新动向:山口大学的学科融合实践 何晓毅

摘要 下载

摘要:文科教育一直是日本社会的一个关注点.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私立大学的爆发式增加,文科学生也爆发式增加,日本文科学生早已远超理工科学生,占比几近七成。过多甚至被社会认为过时的(传统的)文科教育,受到社会质疑和管理部门的关注。2015年教育管理部门的一个通知,揭开了日本关于文科的大讨论.虽然最后以误会为理由使得讨论不了了之,但文科教育由此引起社会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而社会和管理部门要求改革传统文科教育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其中一个思路就是学科融合(日语叫做“文理融合”)的新型文科教育。山口大学则在日本社会开始关注此问题以前,就意识到文科教育需要改革,随之提出了组建“文理融合”型新文科专业学院的设想。山口大学新组建的文科学院区别传统文科专业,致力于学科融合,特别是文理科融合,重视学生英语教育,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使学生在本科期间能学到人类从文科到自然科学的广范围知识,并具有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的能 力。经过数年实践,在社会认同和学生关注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